重点关注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宣传公告 > 重点关注
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关于制定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来源:|发布时间:2020-12-28

      “十四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落实“双城”发展布局,推进“二次创业”,全面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的关键时期。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就制定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显著成就和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滨海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滨海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和“魂”,全力引育新动能,加快构建“双城”发展布局,在协同发展、转型升级、环境优化、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显著,“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五年来,滨海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建设全面加快,与北京的1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试验田,新区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地,累计引进项目3000多个,协议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指标不断向好,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1%、第三产业达到53.6%,经济增长贡献度占据全市的一半以上。坚持项目为王,明确主导产业,建设主题园区,形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45家百亿级企业,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信创安全、先进计算等创新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人才强区战略扎实推进,组建一批产业(人才)联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有效突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区级机构改革、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效,自贸试验区37项创新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牢固树立,“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深入人心,“一企一证”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全国首个全流程自动化制证中心投入使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871”生态工程加快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实施,“蓝色海湾”建设有序推进,空气环境质量和污水处理达标率居全市前列。扶贫助困工作成果显著,高标准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甘肃省张家川县、合作市和青海省黄南州提前完成脱贫任务,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民生保障不断增强,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滨海新区图书馆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成为网红打卡地,滨海科技馆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10座博物馆建筑之一,被誉为海上故宫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开馆,在音乐界享有美誉的茱莉亚学院正式开学,周大福国际金融中心开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依法治区工作深入推进,滨海新区行政执法监督平台被评为全国示范项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51个软弱涣散村全部整顿转化升级,13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一肩挑”,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经过五年的奋斗,为加快“二次创业”步伐,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滨海新区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特别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市委倾力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放权赋能、续航加油、升级加力,助推滨海新区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率先突破。滨海新区多年发展积累了雄厚基础,开发区优势突出,街镇发展潜力大,先行先试效应加快显现,开放型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对有利的因素,要因势利导、科学把握、善加利用。同时,滨海新区正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头,“双城”布局尚在起步阶段,港产城融合不足,“一核两翼”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短板,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结构性失衡;脑袋上的“津门”尚未完全打开,改革开放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新动能底盘较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还不够快;各类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对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快解决。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远景目标。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要求,到二〇三五年,滨海新区基本建成综合实力强劲、人民和谐幸福、具有独特魅力、国际化程度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一基地三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双城”发展布局全面形成。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核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法治滨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健康新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建设目标;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国内大循环北方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于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

      4.“十四五”时期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改革活区、开放兴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一基地三区”核心区功能定位,打造国内大循环北方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基本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5.“十四五”时期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全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闯”字当头、“创”字为要、“干”字当先,保持创新的闯劲、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锐气,以改革创新作为永远的基因和血脉,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推动开发区、各部门、街镇同频共振,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的关系,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总体安全理念。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握好安全和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大方向,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构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于一体的安全体系,全面提高防范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打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环境。

      6.“十四五”时期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滨海新区发展的机遇、优势、条件,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基地三区”核心区功能基本实现。“1+3+4”产业规模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引擎,形成若干具有国家创新引领力的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形成更加健康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助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发展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放管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

      ——美丽滨海新城基本建成。“一主两副六组团”一核多点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城市、智慧滨海成果不断提高,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明显提升,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基本建成。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动能进一步壮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市发展中的龙头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发展,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向上向善、重信守诺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二次创业”精神更加凝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一带、一屏、多廊”生态格局全面完成,“871”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效果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绿色宜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均衡普惠,教育、卫生、文化短板全面补齐,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依法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共同缔造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水平和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深度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载体平台优势,增强服务辐射能力,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滨海新作为。

      7.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出海口”。健全与京冀交通体系,加强海、铁、路、空联动,深化区域港口群、机场群协作,加快推动京滨、津雄、津沧及津承等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天津港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优化提升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津晋—荣乌高速及秦滨高速3横1纵主干网络,构建联接北京、“三北”的大通道。深化京津冀港口协同发展,推动组建津冀组合港联合管理机构,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发挥天津港核心战略资源优势,全力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建立服务京津冀和雄安新区专属服务体系、政策体系,打造京津冀便捷高效“出海口”。推动南港LNG、京津输油管道等重点项目投产运营,加快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保障北京油气能源和生活物资供应安全。

      8.打造京津冀配套完善“产业区”。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五大重点载体平台创新发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精准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单,推动央企和龙头企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及新兴业态项目向滨海新区集聚。充分发挥滨海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学研对接合作,打造研发成果应用场景,积极构建北京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基地。完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和支持政策,对承接项目审批手续、人才评价及科技企业认定等实行统一互认,建立两地互利共赢政策,确保疏解项目承接稳、发展好,实现企业和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9.打造京津冀宜居宜游“后花园”。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丰富文旅业态,强化公共配套,提升服务品质,形成全域滨海旅游特色,让京津冀居民来新区“玩得好、吃得香、住得下、行得顺、买得全”。着力构建海滨八景,突出亲海品海旅游特色,建设一批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特色旅游景点,打造“海上+陆上”“线上+线下”“四季+全天候”旅游场景和服务体系。坚持业态多元、服务大众、智慧赋能,打造一批特色品质街区。探索实施京冀居民在滨海新区落户及购房新政,高品质提升城市社区配套,吸引京冀居民在滨海新区安家置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配套功能,构建便捷高效的出行出游交通网络。提升游客购物体验,打造一批高端购物中心。

      四、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坚持“以人为本”,深度落实“津城”“滨城”双城发展布局,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优化城市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10.坚持精准规划。对标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规划理念,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前瞻性、先导性和展望性,做到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滨海特色,打造“一主两副六组团”城市发展格局。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立足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统全局,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空间统筹,实施战略留白、留绿、留璞,设置港城分界缓冲带,做到城市建设与天津港协同发展。注重管理联动,优化存量空间、谋划发展空间、协同融合空间,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11.推进精致建设。围绕“一主两副六组团”城市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城市中心—副中心—微中心建设,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引导人口集中,实现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联动。盘活于家堡、响螺湾等空置楼宇和闲置土地,加快项目集聚,打造城市核心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做好煤水电气热等民生设施改造,提升防范城市内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快建设B1、Z2、Z4线,启动建设一批延伸线、接驳线等轨道交通支线,畅通城市交通网络。推进新基建建设,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快布局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构建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城市系统,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突出补齐教育、卫生、文化短板,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12.强化精细管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围绕城市的生长性,下足“绣花”功夫,精细化经营管理,管出社会效益、管出经济效益。推动城市乡村相统一、面子里子相统一、软硬环境相统一,实现农村面貌大变样、背街里巷环境优、文明风尚常态化,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坚持智慧管理,系统集成“端边网云”体系,健全智慧滨海运营中心集成应用体系,总结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管理经验,打造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深入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不断优化“全科网格”体系,健全区、街镇、村居、基础网格四级管理机制,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常态化长效管理体制,实现社会力量全整合、资源全对接、信息全汇集、责任全压实、问题全解决。

      13.营造精美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871”生态工程建设,构建“一带、一屏、多廊”生态格局,努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海碧的美丽滨海。加快开展“蓝色海湾”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整治,实施生态廊道、岸滩修复、减排降污、智慧海洋等工程,完善人文功能,积累文化元素魅力。大力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零碳能耗发电小屋”等示范样板,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高水平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海洋公园,严守生态环境红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巩固“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成效,深化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污染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改善。

      五、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发展先导区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落实“四个面向”重要要求,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等资源优势,坚持以政为引、以用为立、以转为要、以企为主、以人为本,加快建设科技强区。

      14.优化创新生态。成立自主创新领导小组,健全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完善“十四五”自主创新发展专项规划。贯彻落实引育新动能五年行动计划,构建富有潜力、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加快打造我国自主创新主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构建“政府搭台、创新立区、人才主角、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服七要素高效联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四链”深度融合。聚焦信创产业、生物制造、先进计算等创新领域,努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础平台,积极参与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冀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新经济创新平台、国家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功能。深化与清华大学、国防科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知名高校和院所的科研创新合作,发挥好合作共建的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建设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构建非营利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网络,形成面向企业的有效开放机制。树立“以用立业、由智变金”导向,重点支持应用的创新成果,重点支持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重点引育和壮大应用创新平台、研发院所和研发载体,让滨海新区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聚集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在研发机构推行“四不像”体制和“四位一体”模式。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实行“揭榜挂帅”激励制度,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高水平推进双创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独具产业特色的孵化载体,建设充满活力的创业广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服务,提升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天津知识产权法庭功能,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全域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5.培育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研发+制造+服务”模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小升规”“规升巨”“巨股改”,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型上市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底盘。实施打造创新集聚谷行动,依托飞腾、麒麟、南大通用、360、华为等重点企业,构建包括CPU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终端设备等信创产业核心链条在内的PKS和鲲鹏生态体系,建设国家级基础软件创新中心,打造信创谷;依托中科院工生所、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医药、食品与营养品、生物农业五个专业化领域的生物制造谷,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天河一号、天河三号、曙光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腾讯IDC,构建超级计算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的新型数字计算基础设施,打造先进计算产业基地;依托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康希诺、中源协和、昂赛细胞等龙头企业,在基因编辑、疫苗、干细胞等领域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京津冀特色“细胞谷”。

      16.集聚创新人才。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坚持人才生态和产业生态相结合、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相融合,打造人才特区。用足一系列人才政策“升级版”、精绘“人才+产业”图谱、完善滨海新区人才服务网、打造海河人才沙龙活动品牌、建设全国一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引战友回滨海、引校友回滨海“三引三回”活动,构建全新人才工作体系。建立“企业按需点人、新区配套服务”机制,健全人才“引育留用评”政策体系,优化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深化同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高职院校等的合作,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实做细实训基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产业人才队伍。构建滨海国际人才中心,创建离岸人才园区,建立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让更多高端专业海外人才到滨海新区创新创业。

      六、大力发展现代经济体系,打造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强区,发展壮大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7.加快引育新动能,着力壮大先进制造产业。围绕“1+3+4”产业体系,以产业图谱、人才图谱为指引,积极创建和发展产业(人才)联盟,大力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构建产业集群、要素集约、人才集聚、技术集成的产业生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智能科技产业,率先扛起信创安全产业大旗,着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构建智能科技、信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经济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石油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新材料转型,形成四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车转型,形成三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形成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围绕空客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和空客天津交付中心,打造千亿级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提高制造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提升主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水平,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数字产业规模与能级,推动数字化技术、商品与服务向制造产业渗透融合,建成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和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城市。

      18.打造主题园区,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发展主力军作用。坚持规划引领、政策导向、联盟拉动、考核杠杆,形成主导产业更加突出、产业链条更加完整、质量效益更加向好的开发区大发展态势。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新材料、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速推进产业转型、业态转型,推动研发平台、交易平台、结算平台、贸易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强与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集团的合作,推动更多重量级石化项目落地,加快将南港工业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石化产业聚集区;以于家堡、响螺湾为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海河两岸,推动城市建设要素和产业发展要素的集成创新,不断推动城市更新,优质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美丽滨海新城的核心区。天津港保税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空产业,扩大海洋装备、海水淡化等产业规模,建成国家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做强做优口岸经济,积极发展共享、平台、交易等新业态,聚集一批国际化企业总部、功能型总部和高能级研发平台,构建“总部+创新”产业生态,推进数产城融合,打造宜业宜居国际生态活力新城。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新兴服务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持续提升企业、科创平台和创新型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参天大树”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幼苗”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建设北方一流科技城,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东疆保税港区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及商业保理、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等主导产业,突出财税金融和制度创新,完善“租赁+”产业生态,放大融资租赁产业特色优势,加快发展商业保理和FT账户,建成国家租赁东疆标准模式,创设天津自贸区的特殊综保区,建设国际一流的租赁创新示范区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进一步深化中新合作,大力发展智能科技、大健康、现代文旅、创意设计等主导产业,建成无废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土壤盐碱治理、新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等样板;构建国际一流城市大脑,让生产更智能、生活更智慧、管理更高效,打造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建设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深化“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打破开发区与街镇行政区划限制,健全规划建设管理和贡献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开发区与街镇成果共享、协调发展。

      19.大力发展新经济,持续提升服务产业能级。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在构建产业生态平台中的引领作用,打造核心技术支撑、主题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的生态平台。加快引育竞争力强的平台企业,发展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工业服务平台和信息消费、生活保障服务、健康医疗等生活性服务平台,建设特色鲜明的平台经济聚集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新业态,探索系统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品牌规则控制、众包等制造服务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高端咨询、检验检测、品牌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房地产等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更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多样化需求。

      20.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全力打造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用足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和高质量发展资金,引导更多专业投资机构和优质社会资本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租赁+”品牌,探索建设租赁资产流转平台,创立更多产业租赁公司,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租赁和科技服务租赁,巩固提升融资租赁业在全国的引领地位。做强商业保理,加大税务、金融、外汇、海关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力度,探索国际保理业务,创新开展供应链票据、标准化可信仓单融资、金融科技应用等保理业务,高水平建设北方“商业保理之都”。大力发展保险产业,争创科技、专利、信用等保险业务创新试点,打造保险产业集聚区和试验区。加快建设FT账户体系,拓展FT账户政策受惠区域,开展FT全功能资金池等跨境类创新业务,进一步促进资金自由流动,打造资金要素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推动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快集聚金融科技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突破与金融有效融合,推动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应用场景、风险监管等革新升级。

      七、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

始终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和“魂”,坚持改革活区,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探索推进一批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21.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坚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保障服务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推行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市场供应体系,强化地块容积率与土地出让价格等方面政策支持,推动不同产业用地合理转换。研究制定新市民政策,推动产业人口、流动人口在户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活配套等方面均等化,试行京冀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完善市场基础性功能,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建设技术交易市场,推动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供需对接、成果融资等。(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三版)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据评估中心和交易中心,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

      22.深化法定机构改革。进一步做深做优做实法定机构改革,加快构建与法定机构相适应的全链条、闭环式制度体系,打造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升级版。稳步实施开发区社会职能剥离,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创新开发区与街镇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开发区教育医疗事业单位实行集团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坚持开发区事开发区办,持续放权赋能,提升发展能级。放大改革效应,将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复制推广到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充分调动各方面、各领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3.深化市场主体改革。持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迸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按照“混改引战摘牌一批、资产重组转型一批、综合化债处置一批、提质增效发展一批”思路,推进国企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加速竞争类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非竞争类企业的竞争性业务板块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参控股企业管理办法和运行规则,探索建立股权管理中心。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统筹用好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措施。创造促进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民营和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健全接链、促需、护企常态化机制,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降低融资等要素成本,探索建立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机制,着力建设一批国内国际一流民营企业。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发挥企业家作用,让企业家精神在滨海新区大力弘扬。

      八、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具有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的滨海农业农村。

      24.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围绕服务津京大都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中高端农产品,培育都市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康养等新经济新业态,构建“科技+健康+旅游”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让滨海新区成为津京城市居民的农业科普基地、休闲养生基地、乡村旅游目的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和错位发展,在北部建设现代化设施农(渔)业发展区、中部建设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发展区、南部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种植业、高端畜牧业、高附加值水产业,加快发展城市服务型农业加工业,推动优质精品农产品进入津京高端市场。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示范及应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扶持打造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主题园、民俗民宿聚集地、养生养老产业园。大力发展体验式、浸入式农业,实施智慧农业、“认养农业”、订单式农业等模式,实现农村对城市、土地对餐桌的高质量农产品直接供给。

      25.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把乡村建设摆在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乡村规划,增强各方面资源协同性、系统性,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让乡村守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提升乡村功能,推进“以人为本”的示范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加强对基层基础设施的日常养管,强化涉农街镇综合服务能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优化乡村生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高标准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乡村文明,深入推进“文明村庄”建设,错位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站,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培育涵养文明淳朴的乡风民风。注重乡村协同,巩固和拓展结对帮扶困难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果,着力增强受援地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

      26.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推进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合理设置股权和管理股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探索岗编适度分离等制度,推进教科文卫体、规划、建筑、园林等人员入乡服务。

      九、构建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打造更高能级“双循环”战略支点

      坚持开放兴区,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积极开拓双向市场,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发展新优势。

      27.深化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制度创新。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和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进投资、贸易、金融、人员、数据、运输等领域创新突破,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国际化业务发展环境,推动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探索在高新区、生态城等区域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推动实现滨海“全域自贸”。推进综合保税区功能升级。修订《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完善放权赋能、激励容错、协同创新、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探索更具竞争力的管理运行模式。做强做优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

      28.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和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深化海港、空港联动,构筑联通日韩、东北亚地区与欧洲的国际海空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邮轮母港,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强港。推动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加快港口功能升级,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调整优化大宗散货运输结构,积极发展滚装和邮轮等运输功能。鼓励航运、物流等企业总部或区域中心落户,支持港航信息、商贸、金融保险、航运经纪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建设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深化“一港六区”统一运营管理,推进港口设施智慧化、港区管理智能化,建设智能物流平台,构建大通关体系,加快装卸、运输、仓储等关键环节技术升级,推动靠港船舶岸电规模化发展和常态化、便利化使用,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充分发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推动更多高端商贸物流企业集聚,引育基地航空及物流枢纽平台,构建大通关基地,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实施天津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基本建成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邮政快递枢纽。

      29.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服务贸易市场,促进服务贸易规模扩大、效益提升。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运营维护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贸易形态,支持有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企业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聚焦服务货物贸易,大力发展航运物流、贸易+结算等业态。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通跨境电商通关全模式,不断完善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线下展示+线上交易”新零售模式,打造中国北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高地。加快推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在数字贸易商业模式、监管模式、信息化管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积极扩大信息技术、金融、保险、技术、文化、知识产权等出口规模,促进服务贸易价值链升级。

      30.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为重点,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筑国际大循环的战略新支点。充分发挥天津港核心战略资源优势,深度融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信息、产业、货物、资金、人才等更多资源加速流动;深化在中新自贸协定框架下实现对新加坡更深度的开放,加强与日韩在高端制造、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资本和项目合作,实现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打造海上“一带一路”。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重要战略通道作用,构建贯通“三北”地区、联通中蒙俄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腹地运输服务网络,做强国际海铁联运、中转集拼功能,提高中欧班列运营效益;高标准建设中意(欧)中小企业园等平台载体,探索建设中日、中韩产业园,推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合作区提档升级,打造陆上“一带一路”。推进天津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深化与海关、机场、港口等部门协同创新,拓展航空服务贸易新业态,打造空中“一带一路”。

      十、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强化“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作风,做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把服务好现有企业作为最大的招商引资,对企业的需求只说Yes不说No,为企业提供“专家+管家”式服务,全力打造全市第一、全国一流、世界前列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31.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对表世界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综合保税区等体制机制创新,对企业开办、工程审批、办税服务、执行合同、招投标、信用体系等35个服务环节进行全链条优化。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政策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32.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把诚信作为打造法治环境的核心根本,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开展守信激励创新试点,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规范执法行为,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广运用柔性执法手段,依法慎重实施行政强制。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合并检查工作,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33.打造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转思路、转作风、提效能,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打造全国领先的政务环境。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构建事权清晰、精简高效、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创新“场景式”审批模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接地气、增值式“专家+管家”服务。坚持线上全办,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审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坚持马上就办,完善以函代证、容缺后补等制度,确保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争取“一次都不跑”。坚持全区通办,推进政务服务破除壁垒、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服务型政府。

      34.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落实各项惠企政策,进一步为企业降本减负。降低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用电、用水及用气等价格。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依法可控的基础上支持扩大开放,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降低税费成本,牢固树立“放水养鱼”意识,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降低办事成本,简化报装手续,优化办理流程,全面推行多证合一、多表合一、并联审批,持续压缩口岸通关时间和成本。

      十一、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区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涵养滨海文化气质,促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凝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能。

      35.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深入开展“四史”“三爱”学习教育,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全社会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动员和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品牌化,把党的声音和温暖传递给群众。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文明办网用网,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36.传承滨海特色人文精神。加大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力度,认真梳理滨海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人文气质和当代价值,总结提炼在盐碱荒滩艰苦奋斗中形成的“精卫填海”精神,大力弘扬大沽口炮台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报国精神,深入挖掘“海纳百川、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的海洋文化精神,激发滨海人爱滨海的热情,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坚持翻篇归零、重整行装再出发,从滨海新区初创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行的营养和力量,始终保持“野战军”的狼性、血性,把“敢闯敢试、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精神要素融入到“二次创业”实践中,共同守护滨海新区精神家园。

      37.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区融媒体中心改革,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以津滨海APP为龙头的移动传播矩阵,拓展区域和国际传播渠道,讲好滨海故事。健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品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推动民俗、石油等主题博物馆建设,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便捷享受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字化建设,加强“文化随行”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做好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文化基因。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38.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国家级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平台,促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构筑新业态、新优势、新效益。坚持以展促贸、以贸促商,高标准组织开展各类论坛、博览会、产业周等会展活动,广泛运用云上会展、网上会展等新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展会经济。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等载体,促进海洋展览、旅游、军事、环保等产业发展,进一步认识海洋、关心海洋、经略海洋。扶持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产业发展和市场繁荣的主导作用。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文化+”工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十二、坚持人民至上,打造新时代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城市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推进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健全完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39.提高群众收入均等化水平。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良性发展,帮助从业者持续拓宽收入来源,强化多劳多得、有劳必得的收入保障。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应对就业难招工难问题长效机制,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残疾人等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40.提高教育发展优质化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重视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适应人口发展、学位需求,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照护服务机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新建或改扩建一批高水平中小学校,有效保障优质学位供给,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带动相对薄弱和新建学校发展,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资源到滨海新区办学,与名校开展合作建设高等院校,全力支持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大学国际医学院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创新“双元”育人机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1.提高社会保障普惠化水平。健全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努力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参保覆盖范围,强化工程建设领域参保,做好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主动帮扶“四失”“五类”人员,建立常态长效、严密亲密的联系管理服务机制,做好帮扶救助和保障。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全面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做好关心、关爱、服务退役军人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42.提高健康卫生高质化水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支持第五中心医院建设市级医学中心,努力建成一批三级医院。引进市区及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与知名医疗机构合作,进一步推进学科(专科)建设,提升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打造高质量健康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平台。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注重与智能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鼓励支持社会办医。提升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十三、坚持共同缔造,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把“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保持社会安全稳定,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4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实施幸福新区共同缔造行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治理资源下沉,不断扩大群众参与的覆盖面。坚持决策共谋,完善居民会议、代表会议、议事会等基层群众参与决策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坚持发展共建,推动“双报到”工作常态化,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坚持建设共管,深入开展“争当文明守门员”、文化娱乐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邻里互助和共管共治。坚持效果共评,健全政务服务评价和向群众汇报机制,完善“以奖代补”机制,推动工作持续改进。坚持成果共享,以共建共管共评实效,促进群众共享舒适居住条件、优美生态环境和丰富精神文化活动。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综合效能,落实“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机制,强化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

      44.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更高质量的平安滨海。深化区街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严格落实属地属事责任,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推动实现“无黑”城市目标。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常态化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全面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加强生物安全保护,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力量和储备能力。强化防灾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全民安全教育,筑牢安全稳定人民防线。

      45.有力防范化解公共风险。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重大科技等安全可控。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粮食、能源、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健全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持续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严控政府债务增量,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风险。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重信守诺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二次创业”精神更加凝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十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心聚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凝聚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46.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制度,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坚持下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干部梯队建设和人才工作体系,改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培训和政绩考核,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常态化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不担当问题整治,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4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依法依规履行职能,支持驻区部队、武警部队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形成强大发展合力。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强化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推进制度创新,增强监督实效,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民主权利。提高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完善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制度、程序和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深化群团改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48.加快建设法治新区。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构建具有滨海新区特点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化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49.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编制好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工作协同、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坚持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等工作方法,把中央和市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开发区、各部门、各街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好本区域本系统“十四五”规划及专项规划。

      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担当实干,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为助推“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来源:滨海时报)


版权所有: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天津市津房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 - 2020 www.bh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331号         津ICP备08100250号-2